首页

苏曼女王视频在线

时间:2025-05-23 18:37:18 作者: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会见美商界和国际金融机构代表 浏览量:16544

  【海峡聚焦】

  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明清以来,大批闽南人、客家人纷纷迁居台湾,他们常会邀集同府、同县、同乡、同村者居住在一起,借助血缘、地缘力量,共同应对拓垦过程中的艰难险阻,逐渐开发形成一个个村镇街区。他们还把祖籍地的府、州、县、乡、村名,以及开发建设台湾有功的历史人物、有影响的垦台名人、家族姓氏乃至家乡传统命名用词或习惯等,移用过来为新形成的村镇街区命名,希望以此凝聚同宗同姓力量,同时也激励后人不忘故土。

  地名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见证一方百姓生存、发展的历程,包含着极丰富的文化要素。诸多台湾地名受到大陆迁台先民的影响,渗透着浓厚的祖地情结,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是海峡两岸地缘相近、血缘相亲的生动体现。闽台地名既承载着老一辈留在记忆深处的故土情结,也搭建起下一代沟通联络的桥梁纽带。传承弘扬闽台地名文化,有利于扩大两岸民间交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进一步激发“两岸一家亲”的情感共鸣。

  台湾地名镌刻着故土情结和文化认同

  在台湾,以大陆城市命名的街道多得数不过来。历史上,大陆先民迁居台湾时,也同样通过给村镇街区命名来表达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对祖籍地的文化认同。他们命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体现对祖籍地的眷恋怀念。众多福建先民迁居到台湾后,因为思念家乡,往往会把家乡地名移植到新开发聚居的地方。如台中市大甲区铜安里,居民多来自清代泉州府同安县;台湾彰化县的诏安里,早期居民大多来自福建漳州诏安县,遂以县名为村名。除了行政区划名,闽台同名庙宇也承载着闽台两地民众基于共同祖籍地的文化渊源,如台湾嘉义县东石乡嘉应庙,由福建晋江东石镇迁台先民兴建,奉祀家乡的神灵作为乡土保护神庇佑乡里。如今每年元宵节,晋江东石镇嘉应庙都会举办“数宫灯”民俗活动,邀请台湾乡亲共同参与。

  体现对血缘宗亲的认同。福建先民到台湾之初,为了共同防御外敌,合力拓垦,往往以宗族血缘为纽带结合成一个聚落,并在聚落地名前加上本族姓氏而形成冠姓地名。如台湾新北市西盛里许厝,地名源于清代最早到这里开垦的许姓,祖籍泉州府晋江安海镇前埔许厝(今属晋江安海镇前埔村),形成聚落后也以家乡的许厝命名。据《福建省志·闽台关系志》所记,台湾各县市乡镇约有160多个同姓村落,分属于近70个姓氏,这些同姓村落居民以福建籍迁台先民为主。

  体现对开发建设台湾先贤的纪念。台湾不少地名旨在纪念收复台湾、维护国家主权的著名人物,如纪念郑成功的“成功村”“成功里”等,纪念施琅将军的“将军乡”“将军里”等。还有的地名是为了纪念拓荒台湾的重要人物,如台湾云林县的林圯埔,是为纪念郑成功部将、同安人林圯而命名。

  体现对中华传统命名原则的遵循。台湾一些地名的命名也遵循了中华传统文化因地形、行业等取名的原则。台湾地名有众多带有厝、寮、埔、庄、湖、陂、坑等的称呼,如高厝、王厝寮等,这些称呼在闽南地名中也大量存在。台中南屯区旧称犁头店,其得名是因为此地在拓荒时有很多打造犁头、锄头等农具的店铺。

  体现追求安宁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望。中华文化中自古就有使用“安”“宁”“福”等美好字眼为地名命名的习惯,如福建就有永安、同安、华安、建宁、福州、福安等县区名称。这种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也影响着台湾地名的命名,如台湾岛内有不少用泰和、泰兴、富贵、万寿、康寿、永宁、永乐、永昌等命名的街道与村落。

  以地名为纽带的文化交流方兴未艾

  闽台地名饱含着两岸人民共同的历史情感和文化认同,近年来,以地名为纽带的闽台文化交流方兴未艾。

  交流主题鲜明,贴近基层民众。自2013年开始,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等单位连续举办“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活动重在面向基层、面向青年,活动主题从最初的“寻根”“续缘”“共建”“共创”,拓展到聚焦两岸人民的日常生活习俗,突出两岸“同根同源”,先后以“食同味”“婚同俗”“居同厝”“曲同调”“笺同墨”“祠同宗”为主题组织两岸民众交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宗亲参与其中。在今年6月举办的第十二届“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期间,晋江、台湾两地的许氏宗亲在晋江安海镇前埔村许氏祠堂共同祭拜先祖,来自台湾新北市的许氏宗亲深情表达了对祖籍地的深切认同和眷念之情。

  交流方式多样,厚植乡情乡谊。近年来,福建连续多年邀请台湾民众走访同名村镇,观看乡村民俗风情表演,考察福建具有闽台渊源特色的祖地、祖庙、宗祠,开展同名村族谱对接、宗姓联谊。2022年,闽台同名同宗村代表共同发起征集保护“两岸家书”倡议,唤起两岸同胞的共同历史记忆。2023年以来,福建进一步巩固拓展闽台同名同宗村交流,并推动闽台共修共建同名同宗村村志、馆、网。在两岸宗亲交往的过程中,不少台湾同胞来到大陆求学追梦。在福建创业发展的台湾青年李志章携手大陆伙伴建造漳州平和县迁台记忆馆,集中展示台湾雾峰林家200多年前从平和县出发的迁台史,他希望更多台湾青年把握时代机遇,积极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交流内容深化,推动共赢发展。闽台地名文化交流不仅局限于同名村联谊、寻根谒祖,也关注两岸共同发展。在2013年举办的首届闽台“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期间,就有19对闽台同名村以“双方互动、互惠双赢”的原则,签署了友好交流合作意向,其中提出要利用各自优势,在资源、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协作,在政策范围内,促进两地企业和民间合作。2019年,第七届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活动期间,主办方邀请了台湾与福建同名村镇乡亲,共同探讨交流两地在乡村建设、民俗文化、研学旅游等方面的协作,以推动乡村振兴和共赢发展。

  进一步加强闽台地名的保护利用

  通过地方志、族谱、祖先牌位或者老一辈口耳相传的地名,查找自己所属宗族、籍贯的线索,是台湾同胞寻根谒祖的重要途径。虽然经常因地名变化使得找寻困难重重,但查找到祖籍地时的激动万分、拥抱同胞亲人时的泪满衣襟、带领子弟拜祭同宗祠堂时的虔诚与敬畏等场景,也在时时上演。进一步加强闽台地名保护利用和研究交流,对于增强两岸同脉同源的文化认同、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加强保护,留住地名记忆,增进文化认同。闽台地名在历史演进的漫长过程中,历经数次更名,台湾地区许多体现两岸同宗同源的地名早已不复存在。为方便台湾同胞寻根谒祖,要加强对福建涉台地名,特别是两岸同名同宗村(镇)、宫庙等地名的保护,严格更名、销名程序。对于因农村城镇化而被撤并消失的涉台地名,可在科学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视情予以恢复命名。

  深化研究,挖掘地名内涵,增进心灵契合。要加强对闽台地名文化资料的整理,从彰显闽台两地语源、亲缘、地缘、信俗等深厚渊源和历史联系方面开展研究。要深化闽台地名溯源研究,完善地名演变谱系,为闽台民众寻根谒祖和共修共建同名同宗村村志、馆、网提供支撑。要深入挖掘闽台“福”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共同之处,从千家万户门窗贴福、建筑饰福、节日祈福、地名有福中阐释和表现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使两岸民众在生活日常中就能感受到两岸文化的渊源关系。

  活化利用,讲好地名故事,增进情感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闽台地名宣传活动,如策划举办闽台地名故事会、拍摄闽台地名短视频等,宣传普及闽台地名源流知识,扩大闽台地名文化渊源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同时,以闽台地名文化交流为纽带,搭建以宗亲、乡亲、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交流交往平台,为推动两岸融合、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作贡献。

  (作者:曹斌,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光明日报) 【编辑:胡寒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4月12日电 据东风公司纪委、湖北省咸宁市纪委监委消息,东风公司中国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有限公司监事潘家年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东风公司纪委和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学习进行时丨从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审议的文件看全面深改重大进程

“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方面,北京已形成以海淀为核心,辐射朝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石景山、门头沟等区域的空间布局。”德勤中国副主席、香港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施能自在主旨演讲环节指出,北京已有的科技研发成果丰富,香港可发挥“超级联系人”角色,加强两地资源对接,组建系统性商业生态圈,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台湾1小时内发生10起地震 均为花莲强震余震

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春节期间频频与年轻人互动,意在展现其年轻化改革决心。他昨日(12日)发布了与国民党民代葛如钧、陈菁徽以及国民党青年团副团长黄腾宪一起玩电子游戏的视频,展现贴近潮流与年轻活力的一面。朱立伦表示,数字化、现代的生活,慢慢改变了我们过年的方式,但不变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欢笑、喜悦、祝福。龙年一整年一定“龙舞促咪!(闽南话谐音:都有趣味)”

武汉一高校教师以非遗为媒讲述湖北“知音”故事

记者: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您如何评价60年来两国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成果?未来,您认为两国还可从哪些方面着手增进交流、携手共进?

中国企业领跑扫地机器人市场

与美国渲染同中国竞赛不同的是,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一直在倡导和开展国际合作。其中在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可控核聚变合作项目之一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中,中国承担了18个采购包的制造任务。中核集团日前面向各国政府、高校及企业公布了第一批开放的科研设施及试验平台,其中包括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HL-3)实验装置,该实验装置的使命是支撑ITER装置运行以及未来聚变堆发展。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